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粵桂協作:看一只土雞如何闖出新天地 |
2023年02月06日 08:24 來源: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 編輯:黃純 |
新聞眼2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焦點訪談》節目播出了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在東部發達地區的用心用情用力幫扶下,做旺七百弄雞特色產業,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下為報道的主要內容: 在深圳、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高端超市,七百弄雞是生鮮柜臺的主打,因為在深山里養殖,七百弄雞富硒、高鈣、低鈉,肉鮮味美,頗受消費者青睞。 然而,七百弄雞并不是本地所產,它來自千里以外的大山深處。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這里的雞一直是當地的特產,七百弄雞也因此得名。 作為廣西曾經的極度貧困縣之一,大化在過去一直把七百弄雞作為當地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抓手。2016年以來,當地出臺了多項政策,獎勵、補貼養雞的村民,并以各種方式扶持相關企業。2020年,大化在各方努力下實現了脫貧摘帽,而七百弄雞的養殖規模也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慢慢地逐年擴大。 藍志平是帶動七百弄雞規;B殖的領跑人。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當地決定做大做強養雞產業,帶著大伙一起致富。而藍志平也一直琢磨著要把七百弄雞的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然而,缺水讓這一切難以實現。由于大化是喀斯特地貌,雨水順石縫直接滲透到地下,地表難以存水。 2020年,當地政府和廣東支援廣西的粵桂幫扶工作隊扶持村民修建了集中供水點和水柜,在多雨季節存儲雨水,讓飲水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但是,在七百弄雞有了一定的養殖規模以后,缺水問題再次凸顯。 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弄雄村黨支部書記藍志平介紹說:“養雞一天要用七八噸水,1噸就是1車,7噸500塊! 一天僅用水成本就500多元,這極大地阻礙了當地養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幾年前,受廣東省委組織部選派,藍亦輝從深圳來到廣西河池市大化參與脫貧攻堅、全面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經過調研論證并與大化政府會商,粵桂協作工作隊決定建一座水庫。 2021年11月,該水庫完工驗收。同時,粵桂協作資金又投入1500多萬元把紅水河水通過幾級加壓,輸送到海拔800—1000米的高山地區,1.59萬名村民和藍志平的雞場用上了干凈的紅水河水。 七百弄雞的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但是,要想把七百弄雞的產業做強做大,僅靠規模還是不夠。受地域和推廣渠道制約,七百弄雞以活禽銷售為主,市場占有率低。作為當地主導產業,該如何發展、提升?如何通過養殖產業帶動村民收入持續增加? 大化瑤族自治縣掛職副縣長藍亦輝介紹說:“對廣東幫扶來說,更多是怎樣讓雞產業能夠走上市場,而不是完全靠政府幫扶,以市場化導向來引導七百弄雞產業,能夠走得更遠,把好的產品賣出好價錢,讓老百姓有更多收益! 廣西匯君農牧公司的雞場養著幾萬只雞,幾年前,公司董事長江魚響應縣政府和粵桂協作聯合招商,開始運營七百弄雞電商銷售。但是,他們發現村民散養的七百弄雞沒有標準,有些消費者體驗不好。 七百弄雞養殖過程分散、小農經營,產品標準化、品牌化非常困難,沒有好的標準,很難打造出與當地生態養殖環境、七百弄雞優質品種相匹配的高端雞品牌,產品賣不出好價格,銷售量也不理想,產業持續發展難以為繼。而這個局面僅靠當地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單打獨斗很難改變。為此,該公司向粵桂協作工作隊發出求助。 藍亦輝說:“我們怎么來扶持企業?主要還是加強品牌塑造! 如何打出品牌?經過考察,粵桂協作工作隊決定把七百弄雞納入“圳品”體系!佰谄贰笔巧钲诟哔|量城市食用農產品品牌。經過對供深圳農產品安全認證,達到標準才能獲得“圳品”認證。而只有獲得了“圳品”認證,產品才有進入深圳廣闊市場的資格。 想要加入“圳品”絕非易事,“圳品”對照國際標準,對產品從農田到餐桌都有一套高標準體系,實施審核、認證以及退出全鏈條監管模式,對企業要求非常嚴格。 江魚介紹:“我以前只是養雞,現在要求把飼料入庫的時候是什么型號,投放的時間、次數都要列好。這只是對企業運行的管控,‘圳品’有復雜的對產品品質進行控制的標準體系,對產品生產各個環節都有要求! 公司多次開會動員員工,深圳的高標準和經驗是對大家的支持。特別是,指導制定標準的深圳標準促進會的工作人員傾力相助,帶動大家共同配合。 2020年5月,經專家組評定,七百弄雞及雞蛋符合“圳品”標準,成為廣西第一個“圳品”產品,同年獲供深“菜籃子”基地認證。 藍亦輝表示:“這是它最大的品牌價值,首先通過標準化,然后實現了品牌化,最后推動養殖規;! 拿到“圳品”認證,只是獲得了進入深圳市場的資格,粵桂協作工作隊帶著江魚的團隊到深圳推介,要把七百弄雞打入高端商超。而高端商超對生鮮產品的品質有更高要求,比如冷鏈運輸等,匯君農牧公司一個企業難以實現,大化瑤族自治縣政府對此快速回應。 大化瑤族自治縣農業局副局長劉興瑛介紹:“進入人家的市場要按照人家的市場標準化來做。我們就用粵桂幫扶資金將近80萬元,對冷鏈中心雞的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升級,改造以后我們有幾家企業來使用! 經過“圳品”認證,七百弄雞開始走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當年,該公司的銷售擴大了四五倍,“圳品”認證也帶動了大化七百弄雞產業的發展。 劉興瑛說:“通過‘圳品’的要求,我們養的雞更嚴格了,更按標準化,我們的雞蛋也出來,我們的能人、大戶、合作社跟脫貧戶按照規范來養殖! 村民韋承貴不僅自己照著公司模式養殖七百弄雞,還帶動了附近39戶脫貧戶跟著他一起搞標準化養殖。標準化養殖就這樣在大化山里傳播。七百弄雞的產業鏈就這樣一步步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 當年大化七百弄雞養殖規模達到近400萬羽,擴大了近一倍。七百弄雞的品牌效應很快就顯現出來,但是,粵桂協作工作隊并沒有滿足于品牌的提升,只有在養殖的基礎上拓展產業鏈條,才能給當地百姓帶來最大化的長期收益,夯實脫貧攻堅的成果。 藍亦輝說:“在加工端,提高七百弄雞的產品附加值,要推出更多適合粵港澳大灣區需求的、多樣化的加工產品! 為此,粵桂協作工作隊協助當地利用廣東幫扶資金建設了食品加工廠房。大化陸續推出七百弄鹽焗雞、七百弄雞絲月餅等深加工產品,深圳人的“菜籃子”豐富了,七百弄雞的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 2021年以來,七百弄雞累計實現營業額達1300萬元,帶動9個鄉33個村731戶脫貧戶1210人增收。七百弄雞產業很快形成大化示范性模式——政府協助打造標準,以市場機制為引領,打造、延伸產業鏈。 目前,廣西已有94個農產品通過“圳品”認證,121個農產品基地被認定為供深農產品示范基地。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而發展產業,則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脫貧只是第一步,有合適的產業模式,鄉村振興才有扎實的根基;而東部發達地區的幫扶,則會助推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多方共贏的局面。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