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旅游 > 正文 |
霜降時節,到天等共饗世界非遺文化盛宴 |
2022年10月23日 21:43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藍于涵 |
廣西新聞網天等10月23日訊(記者 吳曉雨 胡兆雙)金風送爽露為霜,歌舞祈慶五谷香。10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節氣,意味著暮秋已至、新冬欲來。在崇左市天等縣,人們歡聚于秀美的麗川河畔邊上,在天等打榔舞廣場共慶世界非遺壯族霜降節。 圖為當天在天等打榔舞廣場舉行的打榔舞表演。廣西新聞網記者 胡兆雙 攝 壯族霜降節依托于壯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壯族民眾酬謝自然、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表達祈盼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在此期間,當地人們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唱山歌、打榔舞、戲劇演出、體育賽事等。 圖為打榔舞表演。廣西新聞網記者 吳曉雨 攝 打榔聲聲,響徹天地,振奮人心!每當遇上重要的節日,人們總要跳起打榔舞。當天,第四屆壯族打榔舞比賽在天等縣打榔舞廣場舉行,來自各鄉鎮的人們身著壯族服飾,手持著杵,敲打著榔。他們動作歡快有力,節奏穩重、聲調若鼓,表演著年逾千載的豪情舞蹈,熱情地迎接著八方賓客。據介紹,壯族打榔舞所用的榔是壯族先民專門用于脫稻粒、舂米、打糍粑用的一種木制原始農具;杵則是打榔的工具,長約1米。2010年,壯族打榔舞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榔舞隊的隊員正在表演。廣西新聞網記者 吳曉雨 攝 打榔舞隊的隊員正在表演。廣西新聞網記者 吳曉雨 攝 對歌、盤歌、對唱……天等縣印象廣場傳來的山歌如山間松濤一浪接一浪,這是山歌手間的較量。各鄉鎮組成代表團,并由每個代表團組織兩組山歌隊,他們在現場演唱民間原生態山歌。歌手巧妙的對答、幽默的唱詞,引來觀眾們的一陣陣喝彩聲。賽場外還設置了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天等縣的鄉村振興成果及非遺文創產品及美食。 在山歌賽現場,兩組山歌隊正進行對歌較量。廣西新聞網記者 吳曉雨 攝 當天,天等縣壯族霜降博物館邀請非遺傳承人,在館內進行壯族打榔舞、指天椒加工技藝、五彩糍粑加工技藝等非遺項目展示,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進行項目體驗。此外,還在天椒廣場舉行了民族體育競技項目板鞋比賽,場面十分熱鬧。 參加民族體育競技項目板鞋比賽的年輕人正努力沖向終點。廣西新聞網記者 吳曉雨 攝 據悉,天等壯族霜降節源于向都霜降歌節,是為紀念追憶抗倭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而舉行,逐步演變為祭祀先人、慶祝豐收的節慶活動,至今已有460多年歷史。2014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遺項目名錄;2016年,“壯族霜降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