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旅游 > 正文 |
【非遺科普展專訪】廣西建院將專業特色與非遺技藝融合 為非遺創新賦能 |
2022年10月12日 19:46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黃新躍 |
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12日訊(記者 黃玲娜 實習生 覃欣)當“只此青綠”的國畫印象用三D技術凌空呈現在眼前,透明的玻璃平面宛如一江碧水,倒映著喀斯特地貌的山棱水影,而神秘的“水底”顯現的倒影,竟然是采用非遺技藝“瑤編”制作而成……該作品是新科技與傳統非遺技藝的匠心融合,鬼斧神工妙不可言。近日,在2022“愛上非遺”科普展上,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西建院”)參展作品“綠水青山”帶來視覺的震撼,讓人眼前一亮。該校以產教研結合的方式將專業特色與非遺技藝相融合,為非遺文化創新賦能,成果斐然。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參展作品“綠水青山”。記者 黃玲娜 攝 “非遺是中華璀璨文化的結晶,具有非常寶貴的文化價值。推動非遺傳承意義非常重大。”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吳昆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專業優勢以及廣西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需求,深度發掘建筑非遺文化,科學繪制資源圖譜,在行走的課堂中傳承非遺。特別把握好了“產教研結合、教訓賽融通、學訪研互促”的基本路徑并不斷地推進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愛上非遺”科普展上孩子們在學習“瑤編”。記者 黃玲娜 攝 產教研結合,打造“瑤編”非遺數據庫 廣西建院(瑤族竹藤草芒編織技藝)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于2021年10月獲批為自治區首批示范性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匾詳底旨夹g構建了竹藤草芒編織技藝傳承譜系,以活化研發中心為平臺,集成學校、企業、工藝美術大師、民間技藝匠人、學生社團、行業協會和有志于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的社會人士力量,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產教融合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與民族特色產業、非遺技藝產業、文化產業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廣西建院團隊研發非遺故事繪本。學校供圖 教訓賽融通,原創圖冊“畫非遺” 白色森林兒童美術項目于2017年立項,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金獎,獲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金獎。 基于學校藝術設計學院學科背景和專業背景,專注于原創文化遺產并結合了兒童美術課程進行研發,通過深入調研中華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結合原創動畫和繪本,采用了線上真人AI課程,線下大師手工課程的形式。讓孩子們在系統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并掌握了上百種繪畫技巧,培養了繪畫能力,并提高了想象力、創造力和口頭表達力。 非遺科普展上廣西建院學生在教孩子們動手搭建“侗族”木構模型。記者 黃玲娜 攝 學訪研互促,傳承“侗族”木構非遺文化 學院的“侗建非遺”傳承項目,通過聘請國家級木構非遺傳承人楊求詩大師成立專家顧問團,開設了建筑模型制作大賽、侗族建筑畫展、知識競賽等活動,將廣西侗族木構建筑文化引進了校園,并通過調研、走訪等形式組織師生深入柳州三江木構非遺中心,通過跟著大師“學非遺”“話非遺”“訪非遺”等方式細細品味非遺建筑文化的魅力,并獲中國教育在線、廣西日報等媒體報道近10余次,為促進非遺文化進校園、創新非遺傳承新路徑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廣西建院將深入推進“產教研結合、教訓賽融通、學訪研互促”的基本實施路徑,進一步將建筑非遺文化與專業建設、課程體系相結合,推動非遺傳承更加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完成示范性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的建設與驗收。努力打造校園文創商店,設立“非遺”技藝專項文創研發,真正做到從了解-研究-生產-推廣,實現多維度、立體化的非遺傳承。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